[1]蔡瑞萍 吴晓兰 何慕真 余庆华 苏家威.双源CT血管成像技术用于椎动脉夹层32例诊断价值的分析[J].福建医药杂志,2018,40(06):58-60.
点击复制

双源CT血管成像技术用于椎动脉夹层32例诊断价值的分析()
分享到:

《福建医药杂志》[ISSN:1002-2600/CN:35-1071/R]

卷:
40
期数:
2018年06期
页码:
58-60
栏目:
临床研究·
出版日期:
2018-11-29

文章信息/Info

文章编号:
1002-2600(2018)06-0058-04
作者:
蔡瑞萍 吴晓兰 何慕真 余庆华 苏家威
福建省立医院放射科(福州 350001)
关键词:
椎动脉夹层 CT血管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
分类号:
R743.3
文献标志码:
B
摘要:
目的 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(CTA)技术用于对椎动脉夹层(VAD)的诊断思路及应用价值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—2017年32例颅内椎动脉夹层的影像学特点,由2名放射科医师(1名主治医师,1名副主任医师)独立对CTA图像进行分析,评价CTA诊断VAD的敏感度和准确性,分析CTA及DSA对椎动脉夹层的诊断符合率。结果 VAD的影像特点为瘤样扩张、双腔征、串珠征、珠线征和线样征。32例患者共64支颅内椎动脉分支,数字减影血管造影(DSA)诊断34支,CTA诊断32支,漏诊2支; 夹层动脉瘤为9支,CTA及DSA均显示; 双腔征1支,CTA与DSA均显示; 线样征5支,CTA与DSA均显示; 串珠征12支,CTA诊断11支; 珠线征7支,CTA诊断6支; 2支CTA诊断为粥样硬化改变血栓形成血管闭塞。CTA诊断敏感度94.1%(32/34),准确率96.8%(62/64),与DSA结果基本符合,一致度高。结论 双源CTA诊断椎动脉夹层敏感度和准确率较高,可以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。

参考文献/References:

[1] 尹广明, 吕俊锋, 穆兴国,等. 3D-CTA与3D-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对比研究[J].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, 2013, 29(10):1045-1047.
[2] 冯宝海. 磁共振灌注成像(PWI)结合DSA评价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研究[D]. 重庆:第三军医大学, 2011.
[3] 曾艳. 双源CT对椎—基底动脉狭窄性病变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像分析[D]. 昆明:昆明医科大学, 2013.
[4] 瞿东滨, 钟世镇. 椎动脉分段的临床解剖学观点[J]. 局解手术学杂志, 1999,(1):33-33.
[5] 王旭, 曾庆玉, 祖德贵. 主动脉夹层继发破口发生部位与受累分支相关性研究[J]. CT理论与应用研究, 2011, 20(1):107-114.
[6] 杨丽, 付佳, 李颖,等. 1例椎动脉夹层病人的护理[J]. 护理研究, 2012, 26(10):958-960.
[7] 潘旭东, 王琨, 马爱军,等.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病因自发性椎动脉夹层7例临床研究[J]. 中风与神经疾病, 2009, 26(6):733-735.
[8] 易显富, 张自力, 贺新军,等. MSCT血管成像对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价值[J].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, 2011, 9(11):1294-1295.
[9] 王益华, 王志刚, 王成伟,等. 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初步分型和介入治疗[J].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, 2013, 29(12):1253-1255.

更新日期/Last Update: 2018-11-29